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 页 › 正文

【垦博故事】“割胶大师”李东

时间:2019-08-26 17:06:15

  在一片绿色的橡胶林里,一位身材娇小,上身穿碎花布衫,下身穿黑布宽脚裤,脚穿解放鞋的女子,正神情专注割胶。她一手紧握胶刀柄,一手轻轻地按着刀面,控制着胶刀的走向,胶刀在橡胶树身上行走,刀锋所过之处留下一条条整齐的割线,熟悉割胶的人一看橡胶树上的割面,纹理流畅、割线深浅均匀,就知道这是一个割胶技术极为娴熟的胶工。

  这位胶工是谁呢?可惜的是,这个角度只能看到她的背影和侧面,无法让她转过身来,一睹她的芳容。因为,这只是一帧照片,一张陈列在海南农垦博物馆里的照片。照片下边的简介告诉我们,这位女子名叫李东,马来西亚归侨,西联农场职工,“割胶大师”,她开创了“李东割胶法”。这帧有些发黄发旧的照片,正是20世纪50年代,李东在橡胶林里的一个珍贵的留影。

  我们不妨从这一瞬间的定格中去追寻李东在橡胶园里走过的足迹。

  幼时学技谋生

  李东1922年出生在马来西亚。由于生活所迫,她幼小时便帮着父母在胶园里干活,小小年纪的她就学会了割胶技术。有了这项技能,她就能在橡胶园里谋生。因为是帮胶园主打工,日子过得很艰苦。

  随着当时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东南亚经济越来越萧条。有一年,马来西亚橡胶价格遭遇暴跌,经济受损的不仅仅是当时的橡胶园主,还有大批因此而失业的橡胶林管工人和割胶工人。李东也未能幸免。失业后的李东,不得不跟大多数的失业工人一样,靠上山种薯度日。而她从小练就的割胶技能一时间竟没有了用武之地。

  回国施展才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52年,马来西亚排华进入白热化阶段,大批华人被当局驱逐出境。李东一家也在被驱逐的华人之列。李东因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时正值国家在海南建设橡胶生产基地,准备大力发展橡胶事业之际,大部分归侨被安置在海南农垦从事橡胶管理工作。李东被安置在海南农垦的西联农场。

  西联农场当时条件也很艰苦,居住环境较差,除了为数不多的砖瓦房,大部分都是茅草房。农场考虑到归侨们是在国外遭受欺凌和歧视,被驱逐回国的,为了让归侨感受到祖国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专门把有限的砖瓦房腾让出来,安排给归侨居住。对于生活较困难的归侨,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在工作岗位的具体安排中,结合实际,根据归侨的文化程度、技术类别,给归侨安排适当的工作。

  李东因为在马来西亚有过种胶、割胶的经历,掌握了较好的割胶技能,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名割胶技术骨干。她从小学会的割胶技术,在马来西亚没有用武之地,回到祖国后,终于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西联八姐妹”

  李东所在的西联农场红卫队妇女割胶班,有不少是归侨。她们与李东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同是南洋归侨,都是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割胶,有一定的割胶经验,个个都能吃苦耐劳,而且对橡胶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些共同点让她们在思想认识上很容易就产生一种共鸣。尤其是叶娣、周香、李东、李清、李玉、张桂娇、张金玉、岑娇八人,由于割胶工作中表现出色,被职工称为“八姐妹”。她们的割胶技术各有千秋。因此,经常一起切磋,互相传授经验,取长补短,割胶技术越来越娴熟。

  “八姐妹”中的叶娣,在1958年还作为海南农垦唯一的代表,到北京出席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从北京回来后,叶娣又一头扎进胶园。1960年2月9日,周恩来总理来西联农场视察时,认出了3年前在北京接见全国妇女大会代表时曾握手交谈过的女胶工叶娣。他高兴地叫着:“叶娣!”当时把叶娣激动得热泪盈眶。周总理还为西联农场题词:“西联宝岛,南国珍珠!”

  周总理对西联农场橡胶事业的肯定,对胶工的殷切关怀,这不仅让叶娣感动万分,对“八姐妹”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叶娣的荣誉就是大家的荣誉,她们对这来之不易的荣誉倍加珍惜,更加努力提高割技术,千方百计地提高橡胶产量。西联“八姐妹”的事迹传遍海南农垦,传遍全国垦区。

  开创李东割胶法

  20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海南种植的橡胶树陆续成批开割,训练割胶工人成为当务之急。割胶是切割树皮,使胶乳从乳管中溢出,然后将之收集的过程。割胶靠手工操作。采割的深度因季节而异,一般割离木质部1.2-1.5毫米。那是比鸡皮纸稍厚点儿的厚度。倘若割得浅,就难获应得的产量;但如果割得过深,则会伤及木质部而影响树皮再生,导致伤树而缩短寿命。割的切片不仅要薄,还要切得均匀。橡胶树自1895年在马来西亚作为商业性栽培,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从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割胶技术,也未见片纸只字资料可以借鉴。海南农垦的科技人员潜心调查研究,决意填补这个空白。

  为探索提高割胶技术的途径,在20世纪60年代前、中期,海南垦区大力开展“割胶神刀”等技术比赛,以及先进经验总结等活动。这段时期,西联“八姐妹”的割胶技术也突飞猛进。李东正是在那个时期,从中脱颖而出。1964年,国家农业部农垦局组织广东、云南、福建、海南等垦区割胶能手进行竞技比赛,李东力拔头筹,被国家农业部誉为“割胶大师”。

  李东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在西联“八姐妹”的割胶技术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割胶操作技术,当时被称为“李东割胶法”。其特点是:三结合——手、脚、眼相结合;平、稳、快相结合,连刀、挑刀相结合。三细心——下刀细心,转弯细心,收刀细心;三均匀——割线深浅均匀,接刀均匀,切片厚薄均匀;三防止——防止叉脚,防止摇手,防止顿刀、重刀。此刀法以接刀、割胶深度和切片厚薄均匀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割胶主要技术指标的要求。“李东割胶法”聚集了一代人的技术精华。1964年,海南农垦局在西联农场召开会议,推广了李东的刀法。

  随后,在“李东割胶法”的基础上,海南农垦科技人员一起经过多次研讨,并吸取了郑红芬、谭纪来、郑运长、邓尧和罗木娇等优秀胶工的割胶技术精华,于1965年将之融合成“双六”割胶经验。它包括了思想意识以及磨刀、割胶、养树和收胶等技术内容,经验极为丰富。同年,国家农垦部将之发至全国橡胶产区借鉴,它实际成为一部割胶技术操作的教科书。

  李东的大名也因此而广泛流传。希望她传经送宝的邀请纷至沓来。她不辞劳苦,足迹踏遍琼州海峡南北,为祖国橡胶事业的兴旺,无私地奉献出全部本领,教出了一批批割胶新秀。

  当年在海南农垦任职的符史辉在有关文章中写道:1966年,海南农垦局在保亭加茂举办割胶骨干训练班,聘请李东任教。她传授技艺,一丝不苟,十分认真。对个别反应迟钝的学员,她总是手把手地教,直至教会为止。她生活俭朴,和学员吃一样的饭菜。她有胃病,伙房给她做点稀粥,总被她婉言谢绝:“不要添麻烦了!”

  李东心里知道,如果不是祖国的关爱,她和其他千万个归侨就没有立足之地;如果不是祖国的橡胶事业,她们就没有发挥一技之长的舞台。她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要一技之长来谋生,而是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来报效祖国。因此,她要求学员们要勤学苦练,学好技术,为祖国的橡胶事业作贡献。她常常对学员说,“一个人不管割胶技艺有多高超,一旦离开了胶刀,也就生疏了。”

  她心怀橡胶事业,时时关注着割胶动态。兵团时期,因为个别领导不懂橡胶生产特点、规律,造成了瞎指挥、乱指挥的现象:种胶只管要数量,不讲质量,出现了“放火开荒”、“跑步挖穴”、“打桩定植”、“下雨割胶,一天两割”等等系列违反技术规程的事情。不少橡胶树受到严重破坏,令人心痛。

  1969年初冬,在西联农场的橡胶园里,符史辉再次遇到了李东。李东指着伤口遍布的胶树,又从地上捡起一把又长又厚的树皮切片,对他说:“你回去向首长汇报吧!这样割胶怎么行啊?”还带着符史辉转了一会,她又说:“原来的制度都丢弃了,才割成这样子的。不用多久,就没有树皮割胶了。下一代要骂我们哩!”李东动情了,眼角边微微渗出了泪水。

  符史辉还记得,他曾经陪同一位局长登门看望李东。当局长询问有什么困难时,只见李东沉默良久,吐一个字都那么艰难。思量再三,才淡然一笑:“有一个孩子,考不上学校了,差一岁才足做工的年龄……”哦!她是想让孩子参加工作呢。是的,只是为了让孩子早一年参加工作,她就那么难以开口。在她的心里自己的事情,怎么能给组织添麻烦呢。

  也许是天妒英才,也许是她太过劳累。才50岁,病魔就吞噬了她的生命。她葬在西联至那大的路旁。农场为她竖了一块墓碑。坟上青草如茵,那些不知名的山花,常年在周围绽放着,像是敬献给她的花环。

  斯人已逝,但是她总结创立的“李东割胶法”不仅在20世纪广泛运用于海南、广东垦区,就是现在的割胶工人运用的割胶技术,也是在“李东割胶法”的基础上逐步改进的。

  如今,走进西联农场的办公大楼一楼大厅,周恩来总理的亲笔题词——“西联宝岛,南国珍珠”仍然熠熠生辉,不禁让人思绪万千……

  李东,不正是闪耀在宝岛上的一颗明珠吗!(文章摘自《故事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