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 页 › 正文

梁锦民:不忘初心 见证平凡人生

时间:2018-06-06 12:23:38
  2018年春节,雾锁琼州海峡令成千上万辆汽车滞留海南,情景令人生畏,但还是阻挡不了我携同太太周畅兰回海南的决心,因为海南留下了我们的青春岁月,留下了与当地农垦老工人结下的深厚情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难忘回忆。我和太太是广州轻工业中等技术学校的同学,经曆了七年知青生活的考验,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在即将结束知青生活调离海南的前三个月,即1975年1月,我和当年的小周在海南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机械厂结婚并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尽管离开海南五指山区回到繁华都市生活了半辈子,但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海南五指山区和黎母山区,依然魂牵梦绕,只要有时间都会回去走走看看。

  每逢佳节倍思亲!狗年的春节,我和太太如同外出打工的游子,再次启程回海南,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与以往不同,今年我俩换了种出行方式,先从南半球的澳洲乘飞机到广州,然后再转飞海口美兰机场在机场附近的租车公司租车自驾直奔海南腹地五指山区,去位于琼中黎母山区的阳江农场和位于五指山区的营根机械厂,到曾经生活过两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农垦工厂和农场,寻找不能忘怀的青葱岁月,探望几十年来长期工作生活在那里的老领导、老工人。

  那是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1969年1月8日我和小周随集体,从广州登上了海轮红卫四号,海轮刚驶离珠江口,海浪就一个一个向船头袭来,初次离家的青年学生,对风浪毫不畏惧,默默朗诵著下定决心的毛主席语录,一路高歌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确实,这点风浪,仅仅是七年困难的序幕。经过一天的风浪,我们来到了海南岛,被分配在国营阳江农场四队。当年的海南属于广东的边远地区,经济、交通都相当落后,从海口到阳江农场路况很不好,全是沙石路,海南阴雨天气较多,一下雨公路全是深不见膝的黄坭,我们坐的大卡车从海口秀英港出发开了七八个小时,天黑前终于到达了阳江农场场部,下车时我们看见农场场部挂著欢迎广州知识青年到阳江农场接受再教育的横幅标语,场领导和四队队长把我们迎进了农场,接著送到了四队,从此开启了我的知青生活,当时我才十七岁。

  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深山野岭,住草棚打井水点煤油灯,一下子生活落差很大。记得第一个在外过的春节就是在阳江农场四队茅草棚里过的。过年了,队里杀了头牛,给我们分到了一些肉,算是过年加菜,但是我们只有煤油炉,也不懂如何处理,正是感到难过和想家的时候,是农场的老工人一个个把我们接到他们家中,在他们用茅草搭起的小伙房烧水给我们洗澡,还将在山里打猎来的野味给我们吃,使我们得到了最朴素、最纯真的安慰和温暖,当时没有电话,就算写信也要十多天家里才能收到,为了让广州的父母放心,我们几个广州知青大年初一天刚亮就起床出发,徒步三个多小时到一个叫腰子墟的地方,在这个墟仅有的照相铺照了个相片,寄回家里报平安,因为广州的父母也惦记著初次远离家乡的儿女们。这样总算过了平生在外离开父母离开家庭过的第一个春节。记得除夕晚上几个知青面对深山黑夜,四周只听到风吹橡胶林和虫子的叫声,谁都没有想象过会在这样的环境过年,越想越难过,开始是一个两个、后来大家抱头痛哭,象是互相倾诉又象是相互安慰,但谁也忍不住落泪,原本还算坚强的我开始劝著同伴要坚强不要哭,结果看到此情景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若干年后,我太太还多次提起在海南阳江农场四队过的那个春节是大家抱在一起抱头痛哭度过的,提起都心酸,此情景真的永生难忘。

  五指山的知青不相信眼泪。这个春节的经曆,让我们开始懂的这是艰苦人生的开始了,我们要积极面对,要加快适应这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活跃知青的生活,增加机体凝聚力,队里组织打蓝球,发挥知青来自大城市,大部份能歌善舞的特长,组织文娱活动,那时队里组织我们知青带领生产队老工人跳忠字舞,我太太在学校时练过舞蹈,懂跳一些新疆舞、西藏舞,平时带领全队工人跳忠字舞,还教一帮老工人家里稍大一点的孩子学跳民族舞,我记得当时组织她们学跳“洗衣舞”和“北京的金山上”,若干年后这些跟著我太太学舞蹈的小姑娘长大了,都时时说起畅兰姐是她们的舞蹈启蒙老师。在学校我也学了一些音乐知识和乐器,就这样我们开始与队里的老工人一起打球,唱歌跳舞,队里的老工人每天都来问寒问暖,他们家里最好吃的饭莱一定留给我们知青,每天晚上一定烧好热水等我们放工回来洗澡。夜晚工人们和我们一起谈家常,慢慢想家的念头逐步减少,队里有活动还表演,业馀生活丰富了,笑容又重新挂在了知青们的脸上。

  春节假期后,队里就开始了大会战,我们要与工人们一起参加上山开荒挖穴种橡胶树的大会战,队里规定每人每天完成的挖橡胶树穴洞任务,具体规格还挺严格,知青们从早到晚顶著烈日,锄头都不知磨掉多少把,一天下来手掌全起水泡,回到住地知青们也只有用泪水洗却疲劳,第二天又继续战斗。在这个特别的时期,知青们意识到大家已经是兄弟姐妹关系,必须互相关心,共同战胜艰难困苦,白天男知青主动帮助女知青挖树穴,女知青主动帮男知青烧水送饭,晚上男知青帮助在水井打水,女知青帮助洗衣做饭。我的爱人小周个子小力气弱,四队的大个子副队长柯帝水每天都帮忙她一起挖,才可让她顺利完成当天挖穴指标,能在天黑之前完成任务回到生产队。最近我和爱人重返阳江四队才知道,当年帮助我们挖穴的柯帝水副队长已经离世,我们唯有祝愿他在天国安好。柯队长我们永远怀念你!

  知识改变命运。1969年3月28日,就是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前的三天,我和爱人小周同时被抽调到广东省农垦第四厂(当时海南还是属于广东省的行政区),工厂当年担负海南大部份农场橡胶加工机械设备的制造、加工、维修,因为我俩都是从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还算有点技术,我们是响应毛主席的上山下乡号召,和当时的老三届中学生一起从广州来到海南,可能因为当时马上要组建兵团,兵团建设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知识青年,我和小周以及另外八位同是中等技术学校的农场知青,幸运地被调来了这个当时条件还是算好的工厂,我当了一名金属加工机床的工人,在外圆精密磨床一干七年。我很珍惜和热爱这份工作,刻苦钻研,努力工作,工厂为了培训养我多次派我到茂名、阳春等地学习轴承加工技术,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回厂后我日夜奋战、画图设计,请教有经验的老工人。与年轻的技术员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攻克技术难关,我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成功研制出磨床加工大型轴承外圈的新工艺,攻克了工厂当时制造高精度的滚珠轴承夹具的技术难题,生产出质量优良的精密滚珠轴承,我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表扬,并被推选并出席广州军区生产建议兵团六师先进表彰大会,受到通令嘉奖。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农垦四厂转变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机械厂,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和屯垦戊边思想方针,需要原有的农垦工厂逐步扩大,转变成平时生产橡胶机械设备,战时为部队战备服务的厂。为实现这个目标,工厂不断扩大厂房、增加新设备,也不断从各个农场、大专院校、现役部队抽调人员聚集到了当时的兵团三厂,人员过千人。根据我的表现和能力,领导有意对我进行培养,推荐我也担任工厂的团工委副书记兼二车间团支部书记,入选老中青三结合的工厂领导预备人选,小周由于根正苗红,技术过硬,被工厂派往广州广东柴油机械厂一年时间学习钢铁化验,回工厂技术科工作一直到调回广州。

  艰苦的环境锻炼人也培养人,我慢慢由一个小知青成长为技术带头人。磨床是所有机床最精密的,当时厂将这个贵重设备交给我,足以证明领导对我的信任,我也勤勤恳恳地工作,每天都将磨床保养得干干淨淨,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不让设备有任何小小毛病,几十年来厂里的这台大型磨床不但能保留下来,直到现在还能继续工作,也算是个奇迹。我在磨床岗位工作了七年,带出了四个徒弟,后来他们都成了兵团三厂的技术骨干,为当时兵团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1975年5月离开机械厂后,我数次回厂,每一次都要到这个我曾经挥洒过青春汗水并做出过成绩的磨床前看看,抚摸每一个我曾经摸过无数次的机床把手部件,看到几十年的精密磨床还在原来地方没动过,还可以继续工作,思绪万千,不愿离去,每当看到它就像看到一位亲密的老朋友,当年的情景像一部老电影,一幕幕浮现眼前,久久不能忘怀。

  七年的知青生活,有许多许多人和事都是难以忘记的。最难忘的是在1972年,当时中共九大召开不久,为宣传九大精神,我们广州部队建设兵团第三机械厂文艺宣传队一行二十人,一连一个多月,爬山涉水深入少数民族居住的黎母山区和五指山区进行文艺演出,将党中央的精神传播给深山的少数民族同胞。进入这些深山野岭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一条象样的路,为了让长期生活在这两座深山的少数民族都能够看到我们的演出,有时候为了只有几户人家的黎村苗寨顶著烈日行走大半天。记得有次我和一个叫大勇的队员背著演出道具打前站,从早上走到下午两点多锺,又累又饿,看到一黎村,村里只有四户人家,我们请求村民煮锅粥给我们吃,村民很乐意,马上生火煮番薯粥,粥好了后面大部队也到了,大家很快就把整锅粥吃完,我们商量就地给这四户黎村村民演出了三个节目,也算是报答黎族同胞给我们的款待,全村十多个人席地而坐看我们的文艺表演。表演结束村民依依不舍,可惜我们还要赶路,只好告别村民继续翻山越岭,到达更加深山边远的村庄安营札寨演出。后来我们转战五指山,那就更多艰难险阻。其中的一张照片(照片没有我),我和另一水性较好的一位男队员下水游过近千米水库的对岸,把竹排推过来将大部队人员运过彼岸,你看大家看到我俩即将把竹排推到近岸,他们迫不及待往水中走去,高兴地登上竹排。想起当时勇气也不知哪来。登五指山主峰顶,就更不容易,每当我看到这张相片就让我想起当年,不知道哪来这勇气(五指山主峰很难登上去的,当地少数民族也没多少人上过去)。这是我一生中最为深刻的一次记忆。上山基本没有路,全是原始热带雨林,一阵风一阵雾,因为经过的路长年没有人走,因此山蚂蝗特别多,几个胆小的姑娘吓得直叫,但最终我们一行二十人,互相鼓励,相互帮助,朗诵著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虽艰苦但大家很快乐!看看照片,当时小休时个个都露出笑脸,就知有多高兴了!

  我是1975年5月初回城的,回到广州后,我曾经当过港口码头装卸工,港口机械厂工人,当上技术员,端上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机会总是留给有淮备的人,海南知青经曆为我人生带来了许多闪光点。1983年初,改革开放的大潮让我放弃了优厚工作单位,打烂了当时许多人向往的铁饭碗,下海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到当时厚街鞋类第一厂出任总经理。当时来投资的香港老板看中了我有七年的海南知青经曆,曾经经受过最艰苦的困难环境磨练,并在大型工厂工作过,担任过共青团的领导工作,又是个有觉悟的共产党员,能吃苦,有理想、有志气,又有团结群众的方法,有领导年轻工人的的能力。我在厂里,海南知青这段艰苦曆程让我理解这些从全国各地山村来到开放地区的外来工,他们年龄和我当时去海南时相仿,看到他们就会想起我的知青生活,也是离开父母面对艰难生活工作,我处处团结关心他们,象当年农场工厂的老工人关心我们一样去关心外来工,用心温暖外来工,经常和年轻的工人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外来务工青年当作自己朋友,让他们在外资工厂学到企业的管理知识本领,帮助他们捕捉从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立足的发展机遇,许多人最终成为企业家或管理人员。就是因为我们互相理解信任,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工厂年年赚钱,老板开心,工人开心,我也开心。

  我下海第二年老板又在寮步镇开设了中外合资企业强力鞋厂,外资方聘请我为港方代表,出任总经理。由于我工作出色方法独特,广东省《共呜》杂志社还就此事发表了《港方代表》专访文章,介绍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出任外资企业的港方代表,如何在中外合资企业团结各方人士,共同管理好这个合资公司,让公司运行越来越好。三十年过去了,当时鞋厂工人有些成长为公司老板,有些回乡创业,有些成长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但不管遇到谁在哪里相见,他们都极其热情叫我梁经理,怀念分享当年在东莞和深圳鞋厂一起工作的曆程,他们时时想起我,认可和尊重我,令我感到安慰和感动。就因为当时我们团结一心凝聚力量克服困难为厚街鞋业加工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当总经理的厚街鞋类一厂货如轮转,越办越好。当时的广东多家新闻媒体争相采访报导,后来许多台资鞋厂效法纷纷来厚街办厂,现在厚街成为世界最大的造鞋基地,就是从我们的鞋类一厂开始的。

  现在我早已离开鞋业制造这一行,儿子也从中国读完大学继续到澳大利亚深造,我看到最近二十年中国的建材卫浴产品越来越接近国际市场,看到卫浴建材在澳洲有大市场,中国又是个建材卫浴生产大国,我支持鼓励儿子在澳大利亚成立卫浴建材有限公司,专门从中国各地采购澳大利亚适销对路的产品,现在公司由儿子管理,我和太太频繁来往于中国澳洲之间,年年参加春秋季两届中国进出口交易会,寻找优质产品、联系供应商,希望将中国更多更好的产品推广到澳洲,为自已的公司产品增加竟争力,为国家争取更多外彙。创业和守业都是艰辛的,不管在开放前沿的东莞还是异国它乡的澳洲,要重新开拓属于自已的事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语言、地域、文化、法规等等都会成为我们创业的拦路石,正是由于有了这难能可贵的七年海南知青经曆,造就了我和太太创业之初,还能引领儿孙们在澳大利亚继续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开创新天地。在广交会上我夫妻是比较年长的采购商,但我们也是跑得最多的采购商,几十万平方的展馆,我们每天都要跑上几遍,正是有我这种不服老,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和干劲,打动了许多国内供应商,也正是有这种诚恳的心对待国内厂家,供应商视我们为朋友,都愿意以最优惠价格、最好的质量、最快的交货期和我公司合作,我们公司也成了每届广交会的常客,广交会给予我公司VIP待遇,就是鼓励和支持我们更好更方便地在中国采购到适销的产品。我教育儿孙们,身在国外,要始终紧记我们是炎黄子孙,现在中国在国外侨胞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中国人的威望越来越响,要做好生意同时不断地为中澳友谊文化交流做更多工作和贡献。在2017年12月,我们父子两人受邀出席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新书发布和签名议式,我有幸亲自与陆克文交谈:希望他继续为中澳友谊文化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游子千里叶落归根。虽然我长期居住广州和悉尼,但海南是我的第二故乡,几十年来,我一直关注著知青年代生活过的地方。今天这间坐落在五指山区的工厂,经多次转制,从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机械厂转为海南农垦营根机械厂,后又转变为海垦烨运宏实业有限公司。不管名字怎样改,但门口还是那个门口,工厂还是那个工厂,车间还是那个车间,磨床还是那部我再熟悉不过的磨床。印象永远不变,感情永远不变!这些年我和太太多次回到海南,带上儿孙来到五指山区和黎母山区看看当年生活工作过的农场和工厂,探望老首长、老工人,住上一两天回忆当年的情景。尽管儿孙们对我们的行为一脸不解,但我想只要我们还能走得动,我们还会经常带著他们回来的,因为曆史已经为平凡作证,儿孙们虽远在异国他乡,我们也要下让他们记得他们父母、爷爷奶奶曾经在这片五指山区和黎母山区留下的知青足迹,留下的许多挥之不去的曆史痕迹,我们要让他们明白海南是我们知青终生难忘的地方,不管我们走到哪,我们都会思念在我们这一代人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第二故乡,感恩善待庇护我们的海南农垦老领导老工人。我们也真心希望海南农垦改革会给我的第二故乡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一定能将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美丽、富裕宜居的生态国际旅游岛。(2018年3月28日·悉尼)

  (作者简介:梁锦民,原阳江农场和营根机械厂广州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