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 页产业发展产业动态 › 正文

奋进自贸港·关注|“科技副总”催生产业“智”变

时间:2025-07-28 08:45:09

  7月23日,三亚市崖州区,刚结束一场工作会议,汤华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细致地梳理企业项目中的科研需求。

  汤华是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作物学学科的教授,长期从事香蕉、火龙果、榴莲等热带水果的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如今,他还有一个新身份——海南南繁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副总”。

  今年3月24日,海南大学首批16名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来到海南农垦系统多家二级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任期一年。除了承担岗位工作,他们还肩负着探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职责。

  一边是企业对提升研发能力的迫切需求,一边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平台,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集团”)与海南大学共同探索“科技副总”工作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一线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智”变。

  从双缺到双赢 强企名校双向奔赴

  “科技副总”是个新鲜岗位,但它要解决的却是老问题。

  求贤若渴,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传统的产品供给、技术和发展模式早已无法满足产业链上下游日益繁复和多样化的需求,海垦集团深知——谋划转型,关键在于人才。

  与此同时,对于海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虽然人才济济,但许多科研成果走不出实验室,落不到生产线,难以高效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一方缺平台,一方缺人才,如何让双缺变为双赢?从去年开始,海垦集团与海南大学探索打造校企联动的“科技副总”工作机制,力求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系统化的思路。

图片

  海南大学科技人才专项挂职海垦集团二级企业“科技副总”到任仪式现场。

  “双方一拍即合,在沟通机制、资源匹配、项目对接等方面充分沟通。”海垦集团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双方成立工作组,明确聘任机制、工作模式、产学研转化需求等重点,搭建起“科技副总”工作机制,不到半年时间,首批“科技副总”到任就职。

  “科技副总”如何选派?专业匹配度高是“科技副总”与企业双向奔赴的首要因素。

  “我们面向二级企业充分摸底科创需求,保证双方精准对接,形成创新有舞台、合作有平台的良好局面。”海垦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希望“科技副总”能通过分管技术创新,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工作,解决企业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切实困难。

  “要做出精品、做出品牌,必须向科技要生产力。我们主动向集团总部申请选聘‘科技副总’。”虽然在建工领域深耕多年、成绩斐然,但这些年,在人工智能崛起以及绿色建筑技术高速发展后,海南省农垦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建工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企业上下意识到传统企业需要深度转型,优化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探索技术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蓝海市场。

  “我的科研方向和海南南繁种业公司高度匹配,具有深入对接的空间。”汤华在高校科研项目推进中,深入田头调查时,常接触到海南农垦的农业科研项目。他说,希望能够在“科技副总”岗位中,做好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机构建设、项目申报、人才引育等方面的领航员。

  校企想法不谋而合。首批16名“科技副总”根据研究方向和领域,分别就职于海垦集团旗下天然橡胶、南繁种业、商贸物流、海洋渔业、热作、果蔬、建工和产投等多家二级产业公司,聚焦企业和高校院所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上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协助企业开发产品,以及制定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等。

  从盲点到亮点 一线精准摸清需求

  校企产学研合作早已开展多年,聘用“科技副总”有什么不一样?

  “只有切身调查,才能准确捕捉产业实际需求。”走马上任后,汤华密集进行考察,奔赴三亚、昌江、文昌、东方、保亭等地的实验田头、研发车间和项目现场调研,细致梳理企业科创工作脉络。

  海垦建工集团“科技副总”张华立同样如此。“从实验室到办公室,必须要第一时间适应身份转换。”从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到海垦建工集团报到当周,她马不停蹄地前往该集团各个项目现场,挨个看进展、查难点、问需求,亲身了解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科创堵点。

  在他们的实践中不难看到,“科技副总”这一机制的出现,折射出的是招才引才、产学研用模式的变迁。

图片

  海南大学挂职海垦集团科技副总座谈交流会现场。

  一段时间以来,高校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十分普遍,但通常以横向课题为主,项目结束即合作终止。“科技副总”让人才真正参与管理决策,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在海垦集团科创部相关负责人看来,“科技副总”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将学术资源引入企业,帮助企业拓宽视野。与传统的项目制相比,这一模式更具持续性、紧密性。

  “满满的信任与支持。”谈起任职4个月的感受,张华立介绍,担任“科技副总”前,虽然也和不少企业共同探讨科研课题,但合作局限于技术层面,很少涉及企业发展、市场需求和行业战略分析。“传统的产学研合作以项目为单位,项目完成后合作就结束了,但是企业的技术需要逐步应用和持续优化。”一上任,她就制定了全新的工作计划,在岗位工作外,还担任起校企对接桥梁,点对点对接双方科创、技术需求,助力校企打造沟通交流平台。

  看似企业只来了一位专家教授,实则收获了学术“朋友圈”。在这4个月中,海垦建工集团已经和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进行了多次高规格、全方位、多层面的深入沟通。双方合作设立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并互聘17位外部专家,在科研、实践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搭建了人才桥梁。

  “双方团队合作紧密,已经谋划多项施工领域的科研课题合作研究。”张华立透露,其中一个项目成功申报省级重点研发课题。双方希望以此为契机,将绿色建筑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农业设施建设中。

  从尝试到常态 探索长效工作机制

  让科技人才从“项目参与者”变为“企业合伙人”,深度嵌入企业研发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这种全方位的对接,将有助于企业获得持续创新动能,也有助于高校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企业,获得的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数字化思维、标准制定能力甚至新型研发平台。这种深度融合,让创新资源在产业端加速流动,催生出更具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

  “我们将持续跟踪‘科技副总’的挂职全过程,切实回应各项诉求。”海垦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仅是一个开端,该集团将持续加大对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并将与海南大学持续完善“科技副总”制度建设,打造长效化产学研双向交流机制,实现双向赋能,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科创力量。

  海垦集团还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力度,针对海南农垦的干部开展定期培训和提供实践岗位,针对海垦集团下属企业特别是农场公司的基层管理人员,联合开展现代农业管理、电商运营等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创新能力。

  当“科技副总”将实验室的前沿探索与车间的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当人才、资本、技术要素在产学研间自由流动,海南自贸港科技创新的未来必将更具韧性与活力。


  来源 | 海南日报

  记者 | 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