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 页产业发展产业动态 › 正文

奋进自贸港·企业动态|西达农场公司积极推进迈湾水利枢纽工程移民生产安置工作

时间:2025-09-29 08:35:59

  “谢大哥,咱这儿针对移民后续发展,一共准备了五种生产安置政策,每一种都是为了保障大家在搬迁后,能安稳过日子、未来有盼头。”王敏一边说,一边将一份政策说明材料递到谢汉英手中。

  近日,在迈湾水利枢纽工程安置点(西达项目)移民谢汉英的新家中,西达农场公司工作人员王敏与他促膝而坐,面对面、心贴心地讲解生产安置政策。

  移民在听取西达农场公司工作人员讲解生产安置政策。

  王敏将五种生产安置方式娓娓道来:“一是‘货币安置’,一次性领取补偿款;二是‘土地换就业’,用土地来换工作岗位;三是‘分利不分地’,自己不种地,但能拿分红;四是‘社保安置’;五是减免土地承包费。”

  讲解过程中,谢汉英认真聆听,遇到没听明白的地方立马询问。王敏始终保持微笑,解释说:“您可以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比如劳动力有多少、将来想种地还是想转行,咱们一起商量选一个最合适的。”

  今年以来,西达农场公司积极组织工作人员走进每一户移民家中、田间地头,“一对一”宣讲政策、答疑释惑,帮助移民群众全面了解政策、安心做出选择,让他们不仅“住上新居”,还能“扎下根来”。

  “我们提出的生产安置方式,不是‘想当然’,而是基于移民群众的真实需求。”西达农场公司迈湾办相关负责人王耀告诉记者,工作专班一趟一趟跑,已经完成了四轮挨家挨户的调研,把230户移民的劳动力、技能、意愿、困难全部建档入库,“一户一档”动态调整,确保每条政策都对准群众“最愁最盼”的那根弦。

  移民安置,核心在人。姜强和王玉珠夫妇的安居故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过去,他们常年蜗居在20多平方米的老屋,依靠割胶、养猪、种植槟榔等维持生计,收入微薄,生活拮据。如今,搬进112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新居,他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令人欣喜的是,根据自身发展意愿,姜强和王玉珠夫妇选择了货币安置方式,获得20余万元的安置补偿款。这笔款项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安居的保障,更成为夫妻俩开拓事业的增量资金。他们计划将补偿款用于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家庭收入,迈向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现在住得宽敞了,心里特别踏实!”王玉珠接受记者采访时,笑容里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我们想用这笔钱多承包些地,把橡胶和槟榔等自营经济产业好好发展起来。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与姜强夫妇的顺利过渡不同,退休职工冯志昌一家八口在搬迁后陷入了收入骤减的现实困境。冯志昌的孙子四年高昂的大学学费,使得家庭开支雪上加霜。根据现有生产安置政策的条件限制,他最终选择了减免土地承包费的方式。面对经济压力,冯志昌希望,政策应关注因搬迁而失去土地和收入来源的群体,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提供更有力的过渡支持,才能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西达农场公司移民生产安置协议已签订85份,其中83人选择货币安置,2人选择减免土地承包费换就业。这既是移民安置意向的达成,又是85个家庭迈向新生活的起点。

  西达农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征程依然任重道远。公司将继续与属地政府通力合作,以完善的就业培训、产业项目和社会保障作为支撑,全力帮助移民群众在新家园里从“安居”到“安心”,真正把异乡变为故乡,共同绘制“移民致富、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我们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他们搬出老屋,还在于陪他们走好新征程,创建新家业。”西达农场公司相关负责人动情地说,“公司就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要让他们在此扎根、在此兴旺。”


  来源 | 海南农垦报

  记者 | 夏贞吉